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的“浙江模式”
    □ 沈满洪 谢慧明 王晋 等
    治理研究    2015, 31 (4): 45-52.  
    摘要2467)      PDF (1107KB)(688)    收藏
    浙江省是我国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的“先行者”。浙江省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经历了从“自下而上”探索到“自上而下”推动的演变、从省内区内补偿到省际区际补偿的扩展、从小额补偿到大额补偿的提升。浙江省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的十年探索作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浙江模式”,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浙江实践表明,完善生态补偿制度需要进一步明确生态补偿主体和受偿主体、提高补偿标准并确立补偿依据、完善政府补偿和探索市场补偿、推动上位法建设和完善地方性法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省部级高官腐败的现状及其防治策略
    杨兴坤
    治理研究    2013, 29 (2): 20-29.  
    摘要3356)      PDF (1281KB)(598)    收藏
    当前,我国反腐败的形势严峻,如何防治腐败成了十分重要的课题。基于近年来查处的136位省部级高官的研究样本,发现省部级高官腐败呈现权钱交易,金钱化;权色交易,糜烂化;拉帮结派,群体化;以权谋私,家族化;蓄谋外逃,国际化;负隅顽抗,涉黑化等特点。省部级高官腐败的负面影响在于:践踏了政治民主生活,挑战和亵渎法律的崇高权威;辜负了党和国家培养,阻碍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降低党和政府威信与公信力;败坏了社会道德风气,阻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发现省部级高官腐败的原因在于:体制方面的缺陷、监督机制不完善、权力被异化扭曲、思想被腐蚀侵蚀、打击威慑不够。研究结论认为,预防和治理省部级高官腐败应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健全和完善反腐败的制度基础、法律基础和政治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
    3. 省级政府的自主性与治理改革——以浙江省自主性变革为例
    朱成燕
    治理研究    2016, 32 (1): 74-80.  
    摘要2480)      PDF (1110KB)(434)    收藏
    在我国以“发展与稳定”为目标导向的治理改革中,整体性的改革往往存在巨大的政治风险,而让省一级的中层政府先行,充分发挥其自主性来推动治理改革是我国政治发展的特殊经验。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单一制制度框架下,省级政府发挥自主性的基础是中央的纵向授权,其动力在于相对独立的利益结构和中央分殊化的责任目标。受历史传统、效用目标和政治风险等因素的影响,省级政府的自主性行为在不同省份、不同历史阶段呈现个性化的差异,从而塑造了不同的地方治理模式,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参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中国育龄妇女起点年龄的法律分析
    柯文俊
    治理研究    2020, 36 (5): 123-128.  
    摘要1485)      PDF (4500KB)(498)    收藏
    人类的生育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对于育龄妇女的生育行为,不能仅从女性的自然生理条件孤立地看待,还应考虑生育的社会属性,并结合国家的生育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综合考察。将15岁作为育龄妇女的起点年龄,与我国的法律规定和生育政策不一致,有损社会的公序良俗,不利于女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应加以调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共同富裕指数模型的构建
    陈丽君, 郁建兴, 徐铱娜
    治理研究    2021, 37 (4): 5-16.  
    摘要2256)   HTML949)    PDF (1079KB)(1137)    收藏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构建体现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指数模型,对于推进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探索推进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回顾已有共同富裕理论内涵与评估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在总结认知分歧和借鉴现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共同富裕的内涵和特征为逻辑起点,精准识别影响共同富裕进程的重要因素,确定以发展性、共享性、可持续性作为共同富裕指数模型的三大评价维度(一级指标),并基于当前中国各地推进共同富裕实践,开发了二级和三级指标。同时,基于问卷调查基础上的层次分析法,测算了各因素的重要性程度及其关联度,形成各指标权重,构建了包含3项一级指标、14项二级指标、81项三级指标的共同富裕指数模型。这一指数模型有助于多维度、多主体、多视角评价各地共同富裕建设进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事业探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何谓基层?——对当前城市基层治理基本概念的拓展
    马卫红;喻君瑶
    治理研究    2020, 36 (6): 66-72.  
    摘要2708)      PDF (5026KB)(315)    收藏
    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然而,何谓基层?当前学界和实践界对基层内涵的理解却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新。对基层认识不清就会影响资源配置和基层治理效果。通过分析现有从地理空间理解基层的局限,“基层”有了新的定义,基层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治理问题,而是一个开放性社会中多元主体的一体化问题。推动社会治理中心向基层下移不是向社区空间下移,而是向能承担得起多元主体一体化功能的“基层单元”下移。这个单元不以街道或社区地理空间来界定,而是在人的“聚合意义”上界定,它可能落在某个或某几个特定的地理空间,也可能是超越地理空间的组织化单元格,是开放性、跨空间、跨组织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中央环保督察:压力型环境治理模式的自我调适—一项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案例研究
    苑春荟;燕阳
    治理研究    2020, 36 (1): 57-68.  
    摘要1518)      PDF (7949KB)(179)    收藏
    本文旨在利用内容分析法全面展示中央环保督察这一中国环境治理场域下的最新治理实践。中央环保督察的启动是中央政府对压力型环境治理实践中失衡的央地关系、府际关系和政社关系的主动调适,并试图消解因上述关系失衡可能引致的合法性风险。环保督察的实施一方面实现了环保压力的再传导,并通过引导地方政府的注意力来塑造其对环境治理的长期偏好,另一方面也通过建立督查信息链改善了央地间的信息不对称。但由于环保督察内生于压力型体制,因而其领导、组织和运行的微观机制还无法摆脱对运动式治理的路径依赖,这反映了转型期中国环境治理实践的特点:复杂繁重的环境治理任务呼唤进一步完善以法治化为核心的常规治理,但替代性治理机制的匮乏使中央在短期内仍需借助高规格的环保督察来倒逼地方政府完善常规治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政府数字化转型的要素、机制与路径——兼论“技术赋能”与“技术赋权”的双向驱动
    孟天广
    治理研究    2021, 37 (1): 5-14.  
    摘要1570)   HTML913)    PDF (611KB)(1187)    收藏

    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走向纵深,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家治理,以数据驱动和数字治理为核心特征的政府数字化转型成为全球治理转型的核心议题。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与普及推广为政府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大的科技驱动力,通过技术赋能和技术赋权双重机制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政府数字化转型以获取、共享和分析数据为基础,以面向、基于和经由数据的治理为机制,重构着政府、市场和社会关系。作为数字时代国家治理的新形态,数字政府旨在运用前沿数字技术,协同社会主体,通过政府数字化转型重塑治理结构、优化政府职能、革新治理理念,以同时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社会协同能力。总之,政府数字化转型不仅促使数字技术嵌入政府科层制以推进治理结构再造、业务流程重塑和服务方式变革,还构建着新型政府-社会关系、政府-市场关系,以支撑数字社会建构及数字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垃圾分类:行动困境、治理逻辑与政策路径
    杨雪锋 王淼峰 胡群
    治理研究    2019, 35 (6): 108-114.  
    摘要7853)      PDF (5473KB)(546)    收藏
    垃圾分类是现代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治理的难点问题。从我国的垃圾分类历史进程角度出发,分析垃圾治理难题产生的社会、经济及体制原因,考察当前我国各地实行垃圾分类政策的不同模式,剖析垃圾分类存在的三大行动困境及系统性失灵,在对垃圾属性重新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垃圾治理的制度-经济-技术叠加逻辑,基于系统思维推动垃圾管理向垃圾治理转变,构建现代化垃圾治理政策体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未来社区建设的理论探索
    邹永华, 陈紫微
    治理研究    2021, 37 (3): 95-103.  
    摘要1292)   HTML165)    PDF (1057KB)(692)    收藏

    未来社区的出现和成长符合社会发展的演进趋势,有其相应的理论渊源。2019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未来社区的试点建设工作。未来社区作为“新浙江现象”中的一项重要探索,承担着为中国改革再探路的重要使命。目前关于未来社区建设的理论研究未得到充分关注,出现了“实践远远走在理论前面”的现象。浙江省未来社区的实践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迫切需要总结相关理论来解释和指导实践,以弥合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邻里效应、新城市主义、社群主义、城市更新等理论可以分别解释未来社区的“邻里性”“社会性”“战略性”“生态性”“自治性”“服务性”“更新性”和“人本性”这八大特性。因此,这些理论也可以进一步指导未来社区的建设,以更好地实现其“满足广大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目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中美慈善捐赠结构比较研究
    李亦楠
    治理研究    2020, 36 (6): 81-87.  
    摘要944)      PDF (5026KB)(210)    收藏
    慈善资源对于慈善事业发展意义重大,多元化的资源来源有利于减少慈善组织因资源依赖所产生的约束,进而保持慈善事业的自主性。从来源结构上看,中美两国慈善捐赠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前者主要依赖于企业捐赠,后者则主要来源于个人捐赠。这种差异的背后既有慈善资源动员方式和慈善税收减免政策的影响,也与两国收入分配结构和文化传统相关联。对中国而言,要改善当前的捐赠结构,有必要变革动员方式、调整税制激励政策、鼓励中等收入阶层积极捐赠,以此培养人们参与慈善捐赠的意愿和能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李宏伟;薄凡
    治理研究    2020, 36 (4): 34-42.  
    摘要1242)      PDF (4009KB)(294)    收藏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两山”理念,破解保护与发展矛盾的重要议题。本文首先剖析了生态产品的形成机理和价值特性,区分了生态产品的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其次,基于(准)公共产品视角,探究了生态产品的供给方式;进而从生产、交换、消费、分配各环节上,探讨了各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共性诉求,认为生态产品市场价值依赖于市场交易手段实现,生态产品非市场价值则通过附着在物质产品之上或生态补偿手段实现;在此基础上,从产权管理、价值核算、生态产业化运营和资本化运作、多元化生态补偿等方面提出生态产品实现机制和制度保障。最后,针对制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现实障碍,以丽水生态补偿和南平生态银行为例,探讨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可行路径和改进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人工智能对知识产权法的挑战
    杨延超
    治理研究    2018, 34 (5): 120-128.  
    摘要1921)      PDF (2964KB)(313)    收藏
    人工智能已经悄然走近我们的生活,一时间关于创作、艺术、发明、算法、大数据等与人工智能有关的概念全面冲击着知识产权制度。机器人参与创作能否成为法律意义上的作者,该问题一直困扰法学界,有必要设立特殊人格制度。人工智能创作物也在挑战现有作品“独创性”概念,有必要做出重新诠释。机器人本身又涉及到算法和大数据,既有知识产权保护难以提供有效救济,也需求进一步完善,以期更好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总之,人工智能正在颠覆我们对传统知识产权哲学的认知。无论系基于产业发展之需要,还是基于法律“人文”关怀,都有必要全面反思既有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重构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实现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以有效需求牵引供给以高水平供给创造需求——学习习近平宏观经济治理供求关系良性互动的论述
    刘伟
    治理研究    2024, 40 (1): 4-12.  
    摘要43)   HTML10)    PDF (1137KB)(60)    收藏

    学习和领会习近平宏观经济治理思想尤其是关于供求关系良性互动的论述,有助于梳理我国宏观经济治理与宏观调控政策的发展脉络,进一步深化认识和自觉遵循新时代客观经济规律,对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面对经济发展有效需求不足等失衡特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已成为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需要认识和遵循的重要规律。当前实现需求与供给两端协同发力,在政策目标和政策导向上必须追求以有效需求牵引供给、以高水平供给创造需求,还要从政策制定和传导机制、治理机制和体制基础等方面持续发力以切实提升宏观经济治理和政策调控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双维度福利混合框架——供给主体多元化与手段多元化的结合
    张继元
    治理研究    2019, 35 (2): 71-78.  
    摘要2104)      PDF (4941KB)(183)    收藏
    本文从福利供给主体多元化和福利供给手段多元化的双维度视角,梳理了传统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发展历程,发现传统的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忽视了供给手段的多元化,基于供给主体多元化的传统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已经遇到发展瓶颈。欧洲福利国家从积极的给付福利国家向规制福利国家的转型中,作为福利供给手段之一,规制的再分配功能以及再分配过程中的规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的福利供给体系有着重视规制功能的传统,而且有着社会主义整合与强调孝道等传统规范的特点。本文在中国情景下,通过强调规制的福利功能,导入了福利供给手段多元化视角,建构了双维度福利混合框架,为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的建构、中国福利供给分析做出了有益尝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数字融入、社会资本与老年心理健康——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的实证研究
    姜山, 蒋潮鑫, 任强
    治理研究    2022, 38 (5): 25-34.  
    摘要319)   HTML24)    PDF (1131KB)(256)    收藏

    在数字时代,提高老年人的数字融入和社会资本是提升老年人心理健康和实现积极老龄化的重要途径。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工具变量法及倾向值匹配法分析发现:(1)数字融入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正向促进作用;(2)社会资本是数字融入提升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机制;(3)数字融入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城乡差异,相较于城市户籍的老年人,农村户籍的老年人可以从数字融入中获取更多的心理健康收益。数字融入对进一步实现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倡导建设数字包容社会和老年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需要消除老年群体的数字接入障碍和数字技能壁垒,提高老年群体的社会资本,从而实现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发展态势与评价——基于(1998-2017年)2049篇CSSCI的文献计量分析
    张平 吴子靖 赵萌
    治理研究    2019, 35 (1): 21-30.  
    摘要2256)      PDF (9116KB)(155)    收藏
    以1998-2017年CSSCI数据库收录的2049篇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文献作为分析样本,采用描述统计分析方法、知识文本挖掘技术与知识图谱可视化手段,对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领域进行图景呈现,主要包括研究热点、前沿领域、研究方法、研究队伍和引文情况。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研究范畴集中在社区服务、社区民主、治理模式和治理能力四个核心知识区域;研究热点包括社区建设、社区自治、社区服务、社会资本、居民自治、协商民主、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社区文化、治理结构;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逐步采纳定量研究方法;研究队伍初步形成规模,高校是主要科研力量,研究个人和机构合作网络未形成;高被引文献主要集中在治理主体、治理结构以及治理模式等领域。由此,概括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态势并做出评价,以期许为后续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法治化的内涵与实践进路
    杨广越 黄明理
    治理研究    2020, 36 (3): 93-99.  
    摘要1401)      PDF (3440KB)(207)    收藏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法治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自觉制定并运用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同时依托最新网络科技成果,妥善治理网络价值观念体系的过程。在新时代背景下,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法治化充分彰显了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理论意蕴,凸显了防范和抵制敌对意识形态激烈攻击的现实意蕴并揭示了构建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法治治理体系的价值意蕴。为此,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法治治理应当加快主流意识形态网络化建设的制度供给、建立健全网络意识形态法治体系、全方位构筑网络意识形态的内容监管体系和构建网络意识形态法治治理的创新机制,从而进一步维护我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创新驱动下的互利共赢:社会治理的复合机制何以形成——以嘉兴市“微嘉园”积分管理为例
    周俊, 刘静
    治理研究    2021, 37 (6): 52-61.  
    摘要1511)   HTML554)    PDF (1093KB)(601)    收藏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建构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发挥作用的复合治理机制。基于浙江省嘉兴市“微嘉园”积分管理的案例研究表明,社会治理复合机制的形成主要由政策创新驱动,而政策创新又源于地方官员的政策企业家精神和对纵向层级压力与横向竞争压力的回应;互利共赢是复合治理形成的关键机制,具体体现为相容利益是治理主体合作的基础,特定利益的实现程度直接影响各方的参与积极性。“创新驱动下的互利共赢”揭示了社会治理复合机制的关键性形成条件,对促进多元主体合作共治、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借鉴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基层“减负”与治理:根源性因素探讨
    胡晓东
    治理研究    2022, 38 (2): 32-43.  
    摘要865)   HTML87)    PDF (1199KB)(391)    收藏

    近年来,基层负担一直影响着基层公务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困扰着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中央给予高度重视,多措并举高位推动基层“减负”。在理论上,对基层负担的根源性研究主要集中于压力型体制理论,但因其研究的单向性、不可倒推性掩盖了基层负担过重的多重原因之贡献,最终引发人们对基层负担的片面性认知,不能得出基层负担必然由压力型体制所致的唯一性结论。因此,需要重新考量现阶段基层负担的制度性根源,创新对基层负担的全新认识,补充和完善压力型体制理论。基于对我国3个省乡镇街道的随机抽样,采用“扎根理论”进行质性研究,最终发现,导致基层负担的原因已远远超越于压力型体制理论的解释框架,受到组织体制机制中“上级权力,下级权力,职责规范和督考机制”等多重变量的共同影响,需要采用多元并举的治理举措为基层“减负”。研究贡献在于,开发和构建了我国现阶段基层负担的研究框架模型,完善和补充了压力型体制理论,提出了在组织管理之中基层负担的指标性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场域理论下社区微治理的生成与运行机制研究
    郑晓东, 黄凡, 马好梦
    治理研究    2021, 37 (1): 59-68.  
    摘要1183)   HTML157)    PDF (6331KB)(518)    收藏

    居民需求差异大、组织化程度低、集体决策不易达成,是以往政府“包办一切”的社区管理模式难以克服的问题。微治理为克服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从场域理论出发,以H市X街道为个案分析社区微治理的生成与运行机制,可以发现,微治理通过在社区内构建特定场域空间,推动各类型社区资本的统筹和交换,促成惯习行为的重构,在社区中形成了多元主体间利益的协调机制、赋权增能与约束监督的长效机制、治理目标与治理行为的互构机制,有力推动了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但在实践中也还存在着居民自治组织能力不足、传统治理结构依然形成障碍、资源统筹机制相对欠缺等问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论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
    郭晔
    治理研究    2022, 38 (3): 89-100.  
    摘要1883)   HTML188)    PDF (1025KB)(510)    收藏

    “中国式现代化”道出了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为我们深入开展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范式。从这一理论范式的思维视窗、理解系统和科学方法出发,不难看出,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道路具有独特的宏观样态,包括“管控-管理-治理”的社会治理转型,“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理念,“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三治融合”的社会治理机制,“一轴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体系,“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互动的社会治理形态。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将呈现出以建设“美好社会”为总目标、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总抓手、以“法治”为轨道、以“数字科技”为动能、普惠中国且辐射全球的宏伟蓝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中国行业协会研究热点与展望:基于知识图谱的分析
    张冉, 楼鑫鑫
    治理研究    2021, 37 (1): 47-58.  
    摘要960)   HTML5)    PDF (6331KB)(665)    收藏

    行业协会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其研究获得了学界的重点关注。基于CiteSpace软件以及近三十年文献计量,从核心作者、发文机构和关键词聚类等方面绘制相关知识图谱。结果表明:随着行业协会改革的深入,研究成果总体上呈增长趋势,高校是研究主体,但机构和作者间合作不足;组织运作与发展、国家-社会关系、经济法学、农业行业协会是其四大研究热点;研究路径分为三个主题各异的阶段,由基础性研究向成熟稳定化和专业化研究转变;基于脱钩背景的协会-党政关系、国家治理体系中作用及基于内部效率逻辑的组织建设等主题将成为我国行业协会未来研究的关注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全面从严治党何以提升中国民众的政治信心——来自CSGS2015的实证证据
    苏毓淞, 汤峰, 褚向磊
    治理研究    2021, 37 (2): 26-38.  
    摘要908)   HTML12)    PDF (1182KB)(421)    收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反腐败以前所未有的高强度姿态在国家各领域开展,对中国社会和民众心态产生深刻影响。在应然层面,相关研究肯定了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对提升中国公众政治信心的积极作用。不过,上述论断还有待充足的经验证据对其进行实证检验。学界对反腐败提升公众政治信心作用过程的系统性探讨仍有不足。鉴于此,文章从“公众对政府清廉感知”着手,通过对2015年中国城乡社会治理调查(CSGS)数据的实证分析,解答全面从严治党何以提升中国民众的政治信心。研究发现如下:第一,高强度的反腐败行动提升了中国公众的政治信心。第二,公众对政府清廉感知的不同来源会对政治信心产生相反作用。间接评价正向影响其政治信心,即政府清廉感知的间接评价越高,公众对政治信心的评价水平就越好,而公众清廉感知的直接经历负向影响政治信心,并且间接评价的作用大于直接经历。第三,在反腐对政治信心的提升作用中,公众对中央的政治信心高于地方。公众的政府清廉感知对中央、地方政府的政治信心分别产生独立影响。不过,这种独立效应仅存在于间接评价对政治信心的影响上。此外,反腐对公众政治信心的影响还存在明显的群体差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欧债危机对浙江省对外贸易的传导机制及对策研究
    孙雪芬
    治理研究    2013, 29 (5): 117-123.  
    摘要2542)      PDF (1810KB)(218)    收藏
    欧债危机仍为当前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威胁,欧元区经济已经连续六个季度陷入衰退。伴随危机的纵深演进,其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着越来越明显的国际传导,而作为外贸大省的浙江省更是经受着欧债危机愈加严重的冲击。本文首先试图提出金融危机对一国外贸传导的明确机制和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基于贸易总量和贸易结构双重视角,结合现实情况具体分析欧债危机对浙江省对外贸易的传导。最后,将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26.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特色小镇的培育策略——基于梦想小镇的案例探
    徐梦周 王祖强
    治理研究    2016, 32 (5): 33-38.  
    摘要2365)      PDF (3427KB)(180)    收藏
    研究尝试将特色小镇的发展问题纳入创新生态系统观的视阈之中,结合创新生态系统定义、构成及特征,就特色小镇培育内涵进行论述,并通过梦想小镇实践案例的探索,提出价值导向、空间环境、系统结构及支撑制度等关键培育要素的内在契合以及相应形成的价值主张机制、协同整合机制以及创新激励机制是小镇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在此基础上就特色小镇进一步优化发展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迈向“治理有机体”:中国基层治理中的情感因素研究
    包涵川
    治理研究    2021, 37 (1): 98-108.  
    摘要1095)   HTML146)    PDF (6331KB)(516)    收藏

    情感因素是理解中国基层治理格局的关键。基于“过程—事件”方法,通过对多个基层部门的田野调查,可以探索出四种培育民众对政权积极情感的实践机制:基层干部展现良好德行、通过利益互惠传达积极的心理意义、引导民众将特定情感不断结合认知并深化为信念、以老人等群体为中介将积极情感加以传播。情感培育使中国基层治理秩序稳定、动态运行、深入生活“小事”并表现出柔性协调的特征,整体上呈现出“治理有机体”的状态和趋势。“治理有机体”是现代性条件下以党组织为核心枢纽的政治和社会共同体,并且折射出了中国的本土性治理传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实现“双碳”目标的风险挑战与路径选择
    朱信凯, 龚斌磊
    治理研究    2022, 38 (3): 13-23.  
    摘要728)   HTML227)    PDF (1812KB)(358)    收藏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前,我国人口结构、投资效率以及能源供需等方面的结构性矛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挑战。中国需要用相比于西方更短的时间实现“双碳”目标,因而面临着技术、经济、社会等层面的更大挑战。在实现“双碳”过程中,需要面对经济、金融、社会等一系列风险,处理好“经济增长和节能降碳”这对关系,防止过度反应,确保安全降碳,通过构建“1+N”政策体系、发展“双碳”产业、建立健全“双碳”投资市场、加大“双碳”技术研发、协同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和“双碳”治理等多重渠道确保我国顺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机构改革视角的分析
    崔凤军;徐鹏;陈旭峰
    治理研究    2020, 36 (6): 98-104.  
    摘要839)      PDF (5026KB)(185)    收藏
    文化与旅游在形态上相融、产业上相通、业态上相连、功能上相关,但文旅融合发展仅仅依靠市场的自发行为是远远不够的,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推动。最新一轮的文旅机构改革之后,文化和旅游部门在职能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产业融合、交流融合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十分强劲。但与此同时,市县文化和旅游部门因为理念差异、运行不畅、人才短板、布局相异等问题长期存在,对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很大的内在矛盾。当前亟需通过遵循文旅融合的客观规律、夯实文旅融合的内容支撑、优化文旅融合的空间布局、强化文旅融合的要素保障等举措来助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NGO贪腐何以发生?——基于十二个典型案例的比较验证分析
    韩艺, 高天, 张瑞
    治理研究    2021, 37 (4): 99-110.  
    摘要1133)   HTML31)    PDF (1190KB)(454)    收藏

    近年来NGO贪腐丑闻屡见报端,关于贪腐的发生虽有多种解释但缺少实证检验和整合性的解释框架。为此,对现有研究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提炼出“外部防控-内部廉能-制度规束”3层涉及政府监管、第三方评估、媒体披露、公众参与、企业监督、廉洁自律建设、公益能力建设、制度健全度、制度执行力等9大致腐因子。基于所选取的12个NGO贪腐典型案例,辅之以媒体关于NGO贪腐的报道、调研访谈,对9大因子进行验证,均被证实的同时,还发现“上级NGO监管不力”和“慈善认知偏差”两个新的但仍可归属为9大因子类别的因子表现。在此基础上,构建起“NGO贪腐肇因解释框架”并形塑NGO贪腐防控治理机制:从长远看需要针对9大致腐因子多管齐下,构建起有效的防控治理机制。但鉴于因子类型的“固化性”不同,应采取分步实施,先易后难的治理策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政府即平台”是可能的吗?——一个协同治理数字化实践的案例研究
    胡重明
    治理研究    2020, 36 (3): 16-25.  
    摘要1705)      PDF (3440KB)(256)    收藏
    条块分割的制度造成了政府治理的碎片化困境。为破解此问题,可从数据连接、流程驱动和结构再造三个层次建构“政府即平台”方案,而这种协同治理数字化实践的可能性仍值得探讨。对“基层治理四平台”的案例研究发现:凭借数字化手段,政府部门建立起无缝化、矩阵化、网络化的治理模式,从联动机制、要素结构和职能体系三个维度超越了中西方协同治理的传统经验和“政府即平台”的既有理论。就改革的预期而言,数字化功能的充分释放须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前提,以权责厘定及资源配给的有效性为基础。并且随着实践深化,一种遵循治理现代化的本土逻辑,愈发强调集中统一的整体性建构,立足服务需求并兼顾改革成本的一体化制度设计将成为应然选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行业熟悉社会”的内部性问题及监管优化研究——以能源监管腐败为例
    郭剑鸣, 刘洁
    治理研究    2021, 37 (4): 90-98.  
    摘要889)   HTML5)    PDF (1123KB)(348)    收藏

    我国狭隘的分行业监管体系容易使监管机构与监管对象之间存在紧密的利益依存关系,并逐渐形成内循环的“行业熟悉社会”。这一结构特征在能源行业尤为突出,也是能源行业监管合谋、失效和腐败多发的体制性因素。因此,在行业监管中,应该通过集成化、扁平化的结构再造,促进多行业监管干部轮换和跨界、异地交流任职,杜绝监管干部在监管机构和被监管产业间的交叉任职,更多采取飞行监管、智慧监管等监管优化措施打破监管者与监管对象间的“熟悉社会”生态,斩断行业内部熟悉关系的链条。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负激励:对社会风险评估制度的反思
    高小平, 刘一弘, 高可清
    治理研究    2021, 37 (6): 77-87.  
    摘要1565)   HTML556)    PDF (1081KB)(645)    收藏

    社会风险评估制度构建和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出现了评估科学性不强、评估结论失准、评估效果欠佳等现象,与该评估所具有的负激励属性分不开。评估负激励有其优势,也有其劣势,需要有条件地加以运用。对社会风险评估负激励的功能再造要将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等评估标准按照绩效评估中的平衡记分卡思维方式进行重塑,同时按照统筹发展与安全的要求,将防控风险、预防危机纳入评估体系,把某些负激励指标转化为正激励指标,发挥多种评估方法的叠加性制度优势,提高社会风险评估的综合化程度和精准化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资产为本”的社区建设与社区治理创新——以S社区建设为例
    朱亚鹏, 李斯旸
    治理研究    2022, 38 (2): 85-97.  
    摘要883)   HTML80)    PDF (1210KB)(367)    收藏

    “资产为本”的社区建设是当前城市研究的热点之一。我国社区建设实践中自上而下的行政属性和基层党组织在其中扮演的重要作用使得中国“资产为本”的社区建设路径呈现出鲜明的独特性。论文运用案例研究法分析了我国城市社区以“资产为本”的方式推动社区建设的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中国“资产为本”的社区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在于发挥社区政治资产的作用,通过认同机制、嵌入机制、赋权机制和育导机制激发和带动社区其他优势资产参与社区融合发展。论文对推动中国“资产为本”社区建设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以及运用资产建设路径破解超大城市基层治理难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公正风险:何种社会?哪些风险?
    李猛
    治理研究    2023, 39 (3): 118-129.  
    摘要82)   HTML10)    PDF (1090KB)(92)    收藏

    人工智能导致的社会风险根源于人工智能社会的不公正。为了更加全面认知人工智能的社会公正风险,需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分析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形态:从“生产公正”角度看,人工智能社会是深度自动化生产的社会,这可能导致劳动向下聚集、劳动能力弱化、劳动“分体化”等生产公正风险;从“分配公正”角度看,人工智能社会是物质极大丰富但个体性、空间性、时间性分配严重不均的社会;从“认知公正”角度看,人工智能社会是虚拟与现实结合的社会,可能导致理性认知剥夺、自控能力剥夺、自主选择剥夺的认知公正风险;从“发展公正”角度看,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张力,可能导致能量争夺、权责失衡和消极反抗等发展公正问题,进而弱化社会追求公正的动力。导致人工智能社会公正风险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资源有限性与人类和人工智能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核心诱因在于人类社会固有的不公正问题、最大障碍在于现有治理手段难以直接作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责任主体。对此,需要合理划定人工智能发展的能耗标准和比例、着力解决传统社会中的不公正问题、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穿透人工智能的“责任黑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浙江实践与长效机制
    俞云峰
    治理研究    2013, 29 (3): 16-22.  
    摘要3125)      PDF (1976KB)(165)    收藏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经历了以农民自筹为主到以财政投资为主的发展历程,有效地保障了农村基本建设,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但目前仍然存在投资机制不完善、投资力度不足、决策机制不科学、管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建立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长效机制需要建立财政支农的稳定增长机制,优化农村与农民的自我投资机制,形成金融与社会资本投资的激励机制,完善投资与养护相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论改革开放与人的发展的历史逻辑
    韩庆祥
    治理研究    2019, 35 (3): 5-11.  
    摘要1976)      PDF (3104KB)(324)    收藏
    “改革开放与人”是一个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价值的重大问题,具体展开来说,就是“改革开放与人的发展的历史逻辑”。从历史发展的动态来讲,也就其一般性而言,当一个社会的发展动能相对不足的历史时刻,相对注重“解放人”。而当一个社会的发展相对处于失序的时候,往往注重“约束人”,这里所讲的“约束”是哲学意义上的概念,讲的是人受所规定的“东西”如法律、道德、政治纪律的制约和规范。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的,不可将其绝对化。当今,最为关键的一个哲学问题,就是运用辩证思维,正确处理好解放人和约束人之间的关系,这关乎国家发展的命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以稀缺性为导向推进生态经济化的“浙江样本”
    谢慧明
    治理研究    2018, 34 (2): 84-92.  
    摘要2085)      PDF (3032KB)(125)    收藏
    生态经济化是指资源品、环境品和气候品等生态品通过价格体系、财税体制和产权制度的改革实现了从无偿使用到有偿使用的转变。生态经济化的“浙江样本”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变革人与自然的经济关系,以“有为政府”为参照系编织生态文明建设新画卷,以要素市场化改革为契机引领生态文明制度创新,以稀缺性为导向探索生态资本的形成与增值路径。在推进外源式和内源式技术创新兼容并包的基础上实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稳步提升,在实现强制性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兼收并蓄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地区推广等制度创新方式实现生态经济化;在理顺以价格体系、财税体制和产权制度的改革促进生态经济化关系的基础上推动自然资源产权界定成本的下降和自然资源交易成本的节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电信网络诈骗协同治理的制度逻辑
    孙少石
    治理研究    2020, 36 (1): 100-113.  
    摘要1544)      PDF (7949KB)(256)    收藏
    在互联网的改造下,传统犯罪出现了向网络迁移的趋势,电信网络诈骗是其中突出的一类犯罪,成为新的社会治理难题。长期以来,诈骗犯在无远弗届的网络空间实现大规模协作,而各地的公安或政府却受制于“以块为主”的体制,只能立足于属地独自为战,这不仅难以形成合力,反而内耗不断。从全局层面统合资源以缓和这一矛盾,成为应对电信网络诈骗的对策思路,协同治理应运而生。中央布局、系统联动、社会参与的多层次、多主体的协同治理模式,提供了打击、治理网络犯罪的中国经验,从中可以透视国家自我调整以适应网络时代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数字政府:政策、特征与概念
    黄璜
    治理研究    2020, 36 (3): 6-15.  
    摘要2180)      PDF (3447KB)(311)    收藏
    近四十年来中国政府运用现代计算技术的发展过程可以根据重要政策节点划分为三个政策阶段:“政府信息化”阶段、“电子政务”阶段和“数字政府”阶段。与电子政务相比,中国数字政府建设在核心目标上立足于推进治理现代化,在顶层设计上依循数据范式,在政策上将“对数据的治理”也纳入议题范围,在业务架构上日益趋向于平台化模式,在技术基础上正在向智能化升级。基于此,数字政府的概念可以被重新界定为:在技术层面即政府基于数字技术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分配信息,在组织层面即政府基于数字基础设施的赋能、协同与重构。正在发展中的数字政府表现出与过去所不同的重要特征,并由此带来政府作为一种组织的持续创新与转型,从而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革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主办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浙江行政学院)
主  编:严国萍
刊  期:双月刊
开  本:大16开
邮发代号:32-90
单  价:10.00
定  价:60.00
联系方式:0571-89081390
国内统一刊号:33-1406/D
国际标准刊号:1007-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