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
      
    改革热点聚焦
    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促进经济增长的新认知
    李程骅
    2015, 31(2):  5-10. 
    摘要 ( 2398 )   PDF (1152KB) ( 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要系统认知新型城镇化战略蕴含的巨大机遇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着力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新型城镇化在促使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的同时,也将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巨大投资需求,开启城镇化的巨大增长空间。与此同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集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变革、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三次产业的联动等所带来的创新要素集聚,将充分释放城市、区域与国家的创新活力,营造创新驱动的新机制。面向“十三五”及未来一个阶段,依托新型城镇化战略,以经济转型推进城市与区域发展转型,是如期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目标的战略选择。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马哲)
    马克思恩格斯后发国家发展理论的三个维度
    郭祥才
    2015, 31(2):  11-18. 
    摘要 ( 2631 )   PDF (1086KB) ( 8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西欧社会发展、东方社会发展等视野,系统而深刻地阐述了后发国家发展理论,确立了跨越发展观,人类社会文明形态演进理论、“世界历史”和普遍交往理论是其确立的重要前提。西欧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人类文明形态演进、先发国家的渐序发展规律及其对东方落后国家的殖民统治,阐示了跨越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对东方社会发展的考察,确立了跨越发展是后发国家文明形态演进的一种特定方式的历史观定位,明确了跨越发展是跨形态的发展之基本内涵,对当今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时空性: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研究的切入点
    潘西华
    2015, 31(2):  19-24. 
    摘要 ( 2561 )   PDF (1074KB) ( 14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和“本土化”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研究的两个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自身是时代的产物,与时俱进是其理论本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过程,实际就是马克思主义与各国或地区本土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具有“与时空俱进”的特性。研究各国或地区的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必须以“时空性”为切入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内涵、挑战与抉择
    杨兴林
    2015, 31(2):  25-32. 
    摘要 ( 2695 )   PDF (1085KB) ( 1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被社会大众所了解、认可、接受和把握,进而转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它不仅是未来认同与现实认同的统一,而且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更是一个必然伴有某种认识反复的过程。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面临市场经济负效应、社会发展不公、思想文化多元交织、理想信念价值观传播的立足点飘移等严峻挑战。为此,必须合理调整利益机制,着力遏制社会不公,以有效增强大众认同的信任和信心;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澄清种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制造的多方面认识混乱和误区,营造有利于大众认同的环境和氛围;必须大力改进党和政府宣传教育的内容、形式与机制,直接诉诸大众的心理与情感,将其价值选择有效地引导和聚焦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与践行。
    治理现代化
    政府跨域治理协同分析模型
    曹堂哲
    2015, 31(2):  33-39. 
    摘要 ( 2558 )   PDF (1133KB) ( 1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府跨域治理研究缺乏核心问题的提炼和形式理论的建构,是制约跨域治理研究向前推进的一大瓶颈。文章将政府跨域治理协同作为政府跨域治理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结合政府跨域治理的系统属性,引入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的分析框架下,建构了“基于政策循环和政策子系统的跨域治理协同分析模型”。在这一模型的指引下,文章系统梳理了跨域治理协同分析的“政策循环维度”、“政策子系统维度”和“跨域事务维度”的理论资源和知识积累;总结了政府跨域治理协同分析的协同学途径、网络途径和制度分析途径。
    “选择式强镇”:镇级行政改革的理论解释
    叶贵仁 连晓晓
    2015, 31(2):  40-45. 
    摘要 ( 2419 )   PDF (1073KB) ( 6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期以来,镇级政府的行政管理权限与经济社会发展极不相称,严重制约了地方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达地区尤为明显。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地方政府开展了简政强镇改革,核心便是通过下放权力来扩大镇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但县级政府出于多种因素的考虑,通常选择性地推动改革的实施,可以归纳为“选择式强镇”,其表现形式为地方政府上下级改革目标不一致、注重“形式绩效”的改革过程和县级不合理的权力下放,这种“选择式强镇”揭示了地方行政改革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同时反映了自上而下治理模式之下的一种灵活变通的行为,更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一个缩影。需要从整体意义上进行镇级治理的制度设计,破除改革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明确镇级政府的职能与机构设置,进一步推动改革进程。
    政治与行政
    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问题研究
    赵立波
    2015, 31(2):  46-54. 
    摘要 ( 2447 )   PDF (1099KB) ( 7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是重塑事业单位治理机制、创新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调查显示人们对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了解及评价程度不高,改革探索进展有限。虽然法律政策明确事业单位法人地位、提出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要求、提供改革“范本”。但需要梳理改革探索与政策演进,进一步明确事业单位法人属性,比较借鉴国内外各类组织法人治理结构,以产权与公务两条主线,解决权力机关缺失、理事会地位及其架构、决策与管理分离、多元治理与治理模式多样选择等问题,构建起中国特色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政策试点何以扩散:基于房产税与增值税改革的比较研究
    张 克
    2015, 31(2):  55-62. 
    摘要 ( 2730 )   PDF (1092KB) ( 8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策试验是中国政治实践对政策过程理论的独特贡献,近年来成为中国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现有文献多聚焦于中国研究视角,缺乏与公共政策过程经典理论对话的尝试。论文在政策过程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政策试点何以扩散这一根本性问题,通过中国房产税与增值税改革的案例比较研究发现,有效平衡利益相关者的政策试点更有可能成功,并进一步向全国范围扩散。基于中国政策实践提炼的理论框架和因果机制不仅适用于税制改革,还可以应用于其他政治、经济、社会政策领域;不仅对中国政策试点扩散现象具有解释力,也对拓展政策扩散经典理论有所贡献。
    浙江现象与经验
    浙江海宁要素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做法与经验启示
    袁涌波
    2015, 31(2):  63-69. 
    摘要 ( 2632 )   PDF (1141KB) ( 13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推进我国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的关键所在。浙江海宁以土地要素为核心,在要素市场化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把要素差别化配置作为政府的“有形之手”,把企业亩产质量和效益作为市场的“无形之手”,其改革主要目的在于,划分政府和市场的界限,让市场在资源要素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高要素配置效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落后产能淘汰,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海宁的做法与经验对其他地区而言有较强的示范意义。
    新型小城市建设的动因、过程与路径选择——基于杭州市中心镇改革的思考
    张丙宣
    2015, 31(2):  70-76. 
    摘要 ( 2614 )   PDF (1092KB) ( 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型城镇化肩负着统筹城乡、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使命,是新时期中央和地方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杭州市新型小城市建设的动因、过程与未来可能的路径选择来看,地方政府以行政主导方式开启了新型城市化之路,但政绩导向却没有把政府职能转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导致新型城镇化政策为内外因素所削弱。为此,新型城市化需要发挥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协同与合作作用,创新城镇行政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机制,使小城市履行职能和行使权力的法治化,提高办事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
    经济与社会
    休闲发展及其对生活品质提升的促进意义
    李 一
    2015, 31(2):  77-81. 
    摘要 ( 2564 )   PDF (1066KB) ( 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代休闲发展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范畴,具有多重发展意蕴。休闲可以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公共服务提升、促进生活环境优化、助益资源要素保护、引领人的全面发展,正常而健康的休闲发展,有助于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的提高。而活动空间的拓展、生活内容的丰富、精神世界的美化、社会关系的融通以及生命价值的彰显是以休闲发展促进生活品质提升的基本实践路径。
    农业的多功能性与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
    龚松柏 闪 月
    2015, 31(2):  82-87. 
    摘要 ( 2611 )   PDF (1075KB) ( 1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是一个具有多功能性的产业。在现代社会,农业主要具有三大功能:以提供农产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核心内容的经济功能;以保障农村人口生存和就业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功能;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为核心的生态功能。根据资源禀赋和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保障粮食安全依然为中国农业的首要功能,社会功能则在长时期内依然重要但可能逐步削弱,而生态功能已日益凸显。根据中国各种农业经营主体在功能保障上的特性,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应该确立家庭农场的核心主体地位,适度发展合作社,且重点发展与家庭农场进行产业链条上分工的合作社,对于资本下乡,特别是龙头企业直接租用土地经营农业则须严格限制其经营范围。
    进城农民工的反歧视意识与反歧视行为——基于浙江省L区的调查与分析
    杨富平 刘美华
    2015, 31(2):  88-94. 
    摘要 ( 2530 )   PDF (1068KB) ( 16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前进城农民工受到制度性和社会性的双重歧视,其中社会性歧视造成的身心伤害更加直接、更加深刻。面对歧视,进城农民工的反歧视个体意识比较强烈,但是反歧视群体意识相对较弱、尚处萌芽状态,即集体联合反抗歧视的可能性还比较小。面对歧视,进城农民工也有各种不同的反歧视行为,使用最多的是日常抗争行为,另外还有以理抗争行为和过激抗争行为。日常抗争行为有背后辱骂、暗中破坏、偷懒怠工、假装糊涂等不同形式,这类反歧视行为需付出的成本代价低,且不需与其他人联合行动,却能在较大程度上获得心理平衡。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在反歧视意识和反歧视行为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新生代要比老一代具有更加强烈的反歧视意识,也更加容易产生反歧视行为。
    党建与中共党史
    利益实现的逻辑:以群众工作构建基层民主的社会基础
    王海峰
    2015, 31(2):  95-101. 
    摘要 ( 2385 )   PDF (1081KB) ( 7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主是在人的发展与制度变迁的相互促进中发展的,建构民主的前提条件是要创造和培植民主赖以生长的社会基础。社会由人构成,人是社会存在的主体,人在民主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群众利益是民主的社会基础的根本。在中国的政治逻辑中,基层民主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政党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不断规范基层民主的同时,也在不断推动基层民主的发展。在党的工作体系里,承担此角色、发挥此功能的就是党的群众工作,群众工作体系是政党直接与社会发生联系的实践载体和工作平台。在群众工作的过程中实现群众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基层民主发展的有效动力,群众工作过程就是群众利益的实现过程。实现群众利益,要求党的群众工作须以政权为依托,以服务为载体,以制度为支撑,以治理为机制,以法治为保障,来创造基层民主的社会基础。
    论舒芜对“胡风集团”的看法与态度
    孙 君
    2015, 31(2):  102-109. 
    摘要 ( 2770 )   PDF (1094KB) ( 40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共和国时期涉及人数众多的文艺界冤案“胡风反革命集团”的关键当事人物,对于舒芜的判断学界始终存在争议。而从舒芜自身的心态和思想来看,我们从众多史料中发现,舒芜认为胡风存在宗派主义和有一个以胡风为首的“小圈子”的意见始终没有改变,且他认为胡风存在台前幕后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的两面,但他对胡风“两面派”行为的揭露和不满表现得十分节制。直至晚年,舒芜虽有反思,但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是那个时代的常态,不存在品德问题,已承担应负责任。因此,从舒芜自身的角度来说,当年的胡风事件并不是他一人所能决定,也不是他一人所能承担得起所有责任的。
    法学研究·民事检察监督与题
    试论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范围
    熊跃敏 张 润
    2015, 31(2):  110-115. 
    摘要 ( 2518 )   PDF (1072KB) ( 8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公权力之一,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范围设定须遵循民事执行检察监督谦抑、有限、补充的原则性规定,确保执行检察监督的效果。执行检察监督的对象应为法院执行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执行检察监督的事项包括违法的民事执行裁决行为和民事执行实施行为以及执行人员在执行程序中的违法行为。“全面+重点”的监督范围是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必然选择,既符合检察监督的规律,又契合当下的司法现实。
    民事检察监督案件受理问题刍议
    刘 辉
    2015, 31(2):  116-121. 
    摘要 ( 2706 )   PDF (1074KB) ( 1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加强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试行)》取消了立案环节,民事监督案件的程序源头由民事检察部门转移到控告检察部门。受理不同于信访,应从来信来访源头区分民事监督案件和信访案件,同时,受理条件受法定情形限制。受理审查需遵守法定的程序规范,原则上,以形式审查为主,对于特殊情形的判断,如一审生效案件是否存在可以受理的例外情形、再审裁判是否确有明显错误等仍需作进一步核实。受理应遵循监督一次性原则,但适用时应注意:监督一次性原则针对的是案件而不是当事人;针对的是当事人申请的情形,而不是检察机关的依职权监督。受理环节中应注意内外部关系的处理,避免强调配合所导致的制约功能异化。
    论对民事裁定实施检察监督的时间界限——基于对裁定效力状态的类型考察
    胡思博
    2015, 31(2):  122-128. 
    摘要 ( 2478 )   PDF (1089KB) ( 10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民事裁定的诉后检察监督要求该裁定业已生效,但生效并非民事裁定的唯一效力状态,未生效与失效也时常发生,并与生效相互穿插和转化,为检察监督的开展带来了时间判断上的难度。本文旨在分析民事裁定各类效力状态的时间界限,为民事检察监督的及时、有效开展提供对象依据,旨在预防民事检察监督的过限与失权。
主办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浙江行政学院)
主  编:严国萍
刊  期:双月刊
开  本:大16开
邮发代号:32-90
单  价:10.00
定  价:60.00
联系方式:0571-89081390
国内统一刊号:33-1406/D
国际标准刊号:1007-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