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1年 第3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1-09-15
    本刊特稿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共同富裕观
    沈满洪
    2021, 37(5):  5-13. 
    摘要 ( 1896 )   HTML ( 925)   PDF (986KB) ( 4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质量发展包含绿色发展,共同富裕是建立在经济福利、政治福利、文化福利、社会福利、生态福利所构成的福利体系基础上的共同富裕。可见,生态文明理应纳入共同富裕框架,而且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驱动力量。共同富裕不仅是私人或家庭收入的共同富裕,而且是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共同富裕。生态环境是典型的公共产品,生态面前人人平等,生态平等可助推共同富裕的实现。生态产品的供给者往往是收入相对较低的乡村居民,而需求者往往是收入相对较高的城市居民,打通生态产品的供求渠道可以促进财富的城乡转移,从而促进共同富裕。生态产品的供销要通过完善保险制度防范生态产品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自然和人为的灾害风险,要通过完善信息甄别机制和营销渠道创新防范假冒伪劣风险。生态要素参与财富分配,可以提高乡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或财富。这是保障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基于生态要素使用的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的差异性,开展区域之间和企业之间的用水权交易、用能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等生态产权交易,必然促进社会福利增加,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共同富裕。包括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深化改革是在顶层设计基础上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因此,需要以巡视改革的制度创新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建设驱动共同富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确立可持续性的治理目标、分工协作的治理结构、绿色共富的治理制度。

    国家治理
    民众政府观的概念建构及其测量
    肖唐镖, 刘元贺
    2021, 37(5):  14-28. 
    摘要 ( 1046 )   HTML ( 218)   PDF (2494KB) ( 29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好政府”讨论不应仅停留于哲学思辨,更应系统考量民众的相关心态和价值观念,尤其是民众的政府观。不过,学界对此的探讨依然付之阙如,甚至缺失对“政府观”概念的必要界定与测量。本文以现有文献的理论分析为基础,从政治文化视角重新界定民众“政府观”概念,认为它是指民众对于理想政府的认知与价值取向,包括对政府组建方式、政府职能与权限、政府责任以及政府决策方式四个维度的系统性价值取向。依此四维度分别建构测量指标,借助系统性设计而采集的数据库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信度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开发适合中国情境、可与国际学界对接、可供学界应用的政府观量表。

    中国公共政策的调适——兼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及其实践
    燕继荣, 朱春昊
    2021, 37(5):  29-40. 
    摘要 ( 1199 )   HTML ( 290)   PDF (1034KB) ( 3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价值取向对于公共政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当前“以人民为中心”取向是对党和政府长期以来所坚持“人民性”宗旨的继承与发展、自觉与明确,并逐渐成为中国公共政策的核心价值取向。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回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政治实践进程中,中国公共政策的调适先后历经了让人民“富起来”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三个阶段。人民(人民性)最终实现对效率公平二分、多元价值调和的超越。新时代把 “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引领党和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思想与原则,既具有学理上的优势,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党的人民性宗旨,还有助于解决现实政治社会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对公共政策的服务对象与内容、供给方式和途径、结果评估与追踪、政策目标与方向等环节都提出了相应的实践要求,公平优待、需求导向、共治共享、人民满意与引导大众等原则应该是此次政策调适实现政策目标与价值目标相统一的关键。

    行政区划治理何以可能——治理嵌入行政区划调整的意涵、条件及其限度
    吴金群, 巢飞
    2021, 37(5):  41-50. 
    摘要 ( 1094 )   HTML ( 347)   PDF (1210KB) ( 48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行政体制的空间投影,行政区划及其不断调整是重塑空间治理格局的重要基础。所谓行政区划治理,就是指多元行动主体通过参与、协商、信任、合作的网络化机制,实现行政区划调整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从而助推国家和区域的善治。行政区划调整转向治理-服务逻辑、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公众参与能力提升、行政区划法律法规不断健全等为治理嵌入行政区划调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行政区划政治色彩鲜明、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多元主体结构失衡、改革绩效悬浮等特点导致治理的嵌入仍存在一定限度。

    数字政府与数字治理
    以网管网:第三方平台监管的兴起及其逻辑
    刘鹏
    2021, 37(5):  51-58. 
    摘要 ( 1365 )   HTML ( 354)   PDF (991KB) ( 3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兴起和飞速发展,对基于传统市场经济的政府监管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以网管网,发挥平台优势,强化第三方平台监管的责任,正在成为中国数字平台市场监管的重要趋势。本文首先对第三方平台监管在我国兴起的背景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了总结和梳理,结合西方监管理论中元监管理论的观察视角,分析了中国第三方平台监管跟西方元监管理论实践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基于实证访谈调研的内容,归纳出了现阶段第三方平台监管兴起的逻辑和面临的挑战,最后在借鉴西方元监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第三方平台监管的建议,强调高质量的第三方平台监管将会成为推动形成数字平台市场监管型治理格局的重要基础。

    浙江现象与经验
    党建引领社区善治的逻辑——基于浙江省N街道的研究
    岳经纶, 刘洋
    2021, 37(5):  59-69. 
    摘要 ( 1128 )   HTML ( 351)   PDF (1822KB) ( 38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区在2020年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彰显了作为微观治理单元的社区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关键角色。通过搭建组织构建、组织嵌入、组织动员的分析框架,并以浙江省N街道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梳理并分析在常态化时期作为枢纽型组织的基层党组织如何有效发挥引领作用,研究发现:基层党组织通过对各类社区社会组织的有效嵌入,成功动员社区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到社区事务的治理中;组织嵌入在激活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同时,还将制度优势成功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常态化时期社区自治力量的培育,不但推动了社区善治的实现,也有助于社区对突发公共危机的秩序化应对。

    执政党治理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巡视制度调适的趋势与基础
    郭苏建, 钟时
    2021, 37(5):  70-78. 
    摘要 ( 1059 )   HTML ( 148)   PDF (1203KB) ( 37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巡视制度做出了大量调适和优化,使其焕发生机并成为当前我国执政党内部最为重要的反腐监察手段。政党适应性为理解和分析中国共产党对巡视制度进行有效调适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从总体上看,党中央对巡视制度的多次调适使其在制度设计、制度运行和制度成效上朝向精细化、规范化、强势化的趋势发展。得益于强大的适应性,中国共产党对环境变化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对党内意志和行动具有凝聚和引导能力,对既有资源具有整合和调配能力,这些都为巡视制度的调适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政治势能:党的全面领导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一个分析框架
    贺东航, 高佳红
    2021, 37(5):  79-85. 
    摘要 ( 2111 )   HTML ( 287)   PDF (984KB) ( 3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势能”作为中国共产党核心理念的政治表达,是对党的全面领导下能量机制发挥的特色学理性回应。这套能量机制在社会治理领域以价值性政治势能、规范性政治势能、身份性政治势能的形式作用于社会治理系统的不同层次和维度,产生治理效能。通过对政治势能的生成机制、政治势能发生作用的路径机制以及政治势能作用机制的空间拓展等方面展开分析,可以构建具有本土化解释效力的分析框架,以揭示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推进社会治理效能的内部机理与优化路径。

    社会治理
    城乡文明融合互鉴:构建中国乡村文化治理新发展格局
    胡惠林
    2021, 37(5):  86-93. 
    摘要 ( 1095 )   HTML ( 145)   PDF (977KB) ( 2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和乡村是两种文明形态和社会文化体系。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同时提出了两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需求。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推动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提出了重建乡村文化治理的文明体系和新发展格局的文明性命题。城乡一体化是中国传统乡村文明与治理体系的历史性特征。全球化进程在改变了中国城乡一体化格局之后,也为传统中国乡村社会提出了新文明发展的新要求。现代城市文明是现代全球文明生产力的主体。借鉴城市文明发展成果积极推动乡村文明建设,同时在城市文明更新过程中给予乡村文明以积极支持,并在融合与发展中改造与重塑乡村文化治理的微循环体系,建设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乡村文化治理双循环文明体系。

    经济与治理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机制及其趋势
    李敦瑞
    2021, 37(5):  94-103. 
    摘要 ( 1360 )   HTML ( 216)   PDF (1113KB) ( 33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并不断变革的历程。总的脉络是单一或少数国家掌控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得越来越困难,全球公共物品的供给趋向多元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变革本质上是公共物品供给的变化,但这由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其面临的各种问题即公共物品需求的变化所引致。就其机制而言,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中伴随公共物品供给和需求的演进,在大国组织供给以及其他国家和主体参与的条件下实现变革。当前,经济全球化正处于复杂多变、充满矛盾的调整转型阶段,基于这一机制,未来全球经济权力分布将日益均等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参与主体将更加多元化,制度规则将更多地体现“普惠”特性,层次将更加丰富,理念也将更加完善。一言以蔽之,全球公共物品的多元化供给趋势正走向明朗化。

    企业加成率与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基于企业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的视角
    胡赛
    2021, 37(5):  104-117. 
    摘要 ( 1067 )   HTML ( 141)   PDF (1072KB) ( 28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疫情影响下,为实现对外贸易"稳中提质"的目标,外贸产业链和供应链全球地位和价值提升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因此,在出口企业加成率模型基础上,通过引入企业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完善对企业加成率影响进行研究,并在企业层面进行实证验证,结果表明:拥有较高生产率、产品质量较高的企业具有更高的加成率,且企业生产率越高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越大;出口企业加成率的提升会促进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提高加成率对全球价值链所处地位的影响更大;生产率越高的企业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并出口到更多目的地市场。研究结论为推动企业由出口规模导向到高质量发展,继续进一步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参考依据。

    法与治理
    党政机构合并合署改革的行政法回应
    程琥
    2021, 37(5):  118-128. 
    摘要 ( 1315 )   HTML ( 354)   PDF (1001KB) ( 3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党政机构合设合署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这一前提下处理好党政关系,打破所谓的党政界限,增强党的领导力,提高政府执行力。党政机构合并合署改革对行政法和行政法学理论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对行政组织、行政职能、行政决策、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程序、信息公开、行政监督、行政责任、行政救济等十个方面提出新课题。行政法理论界和实务界要围绕党政机构合并合署改革的重大课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从行政组织、行政法渊源、行政行为、行政程序、行政监督和救济等方面加强理论研究,为机构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主办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浙江行政学院)
主  编:严国萍
刊  期:双月刊
开  本:大16开
邮发代号:32-90
单  价:10.00
定  价:60.00
联系方式:0571-89081390
国内统一刊号:33-1406/D
国际标准刊号:1007-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