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筑波③(③孙艳艳、张红、张敏:《日本筑波科学城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模式研究》,《现代日本经济》,2020年第3期。) | ·政府主导筹建科学城,迁移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和产业,打造科研创新平台;制定新政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出台《产业竞争力强化法》《筑波市创业促进战略(2018—2022年)》等扶持创新创业活动; ·以筑波大学、产业技术综合研究院、Cyberdyne公司等为代表的产学研用合作,实现源头创新到成果落地转化的无缝隙产业创新体系; ·集国家政策性投资、地方政府银行和民间投融资于一体的创新发展投融资体系; ·向外辐射扩容,在东京、大阪等地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 ·推进筑波-东京的城际交通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 ·多元要素:政府、企业、高校、人才、资金、基础设施等 ·制度安排:成果转化、创业扶持等 ·开放协同:对外辐射 |
美国 旧金山 (硅谷)④( ④费艳颖、凌莉:《美国国家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科学管理研究》,2019年第2期。) | ·集聚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等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 ·高度流动且多元化的人才(年轻化、高知化、国际化等); ·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多层次投融资体系,猎头公司和咨询公司等中介服务机构; ·最早实行知识产权制度的国家之一,实现快速申请专利,允许大学、科研机构、非营利机构和企业拥有联邦资助发明的知识产权; ·医疗健康、行业协会、艺术与文化活动等配套服务保障; ·尊重市场和创新规律,鼓励创新。 | ·多元要素:高校、科研院所、人才、政府、企业、中介、资金等 ·制度安排:知识产权保护等 ·开放协同:创新文化与创新策源 |
以色列 特拉维夫①(①董洁、孟潇、张素娟、李群:《以色列科技创新体系对中国创新发展的启示》,《科技管理研究》,2020年第24期。) | ·推行优质教育战略,以雄厚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国防教育推动科技创新;以Shapira计划、吉瓦希姆青年引才计划等吸引高端人才移民和回归;以《资本投资鼓励法》《天使法》等优惠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发展; ·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成立科技委员会、科技与太空部、首席科学家办公室、国家技术与创新机构等; ·政府资金、众筹平台私人投资等在内的多层次风险投资体系; ·成熟的成果转化模式,包括政府型、企业型、高校型和合资型等不同类型孵化器; ·与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建立双边科学基金会。 | ·多元要素:高校、人才、政府、企业、中介、资金等 ·制度安排:成果转化、人才引育等 ·开放协同:政府协作 |
深圳前海 | ·以“深港青年梦工厂”“深港基金小镇”等为合作载体吸引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以“深港(前海)公职人员交流计划”等为抓手开展政企合作交流; ·打造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集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及其他服务业等多领域产业; ·推动实现跨境人民币贷款、跨境双向发债、跨境双向资金池、跨境双向股权投资和跨境资产转让等; ·通过“资格认可、考试互免、合作联营、港资工程项目试点”等特殊机制,方便香港金融、法律、会计、税务等专业人才进入前海工作。 | ·多元要素:人才、政府、企业、资金等 ·制度安排:金融创新、人才评定等 ·开放协同:深港合作 |
北京 中关村②(②范德虎、周海川、苗润莲:《面向创新过程、提升创新效率———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管理现代化》,2018年第4期。) | ·企业创新体系完备,涌现出一批以京东方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以京东商城、新浪等为代表的平台企业、以搜狐、慧聪等为代表的源头企业、金融企业③(③陈劲、吴航、刘文澜:《中关村:未来全球第一的创新集群》,《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1期。); ·强大的智力支撑体系,包括41所高等院校、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院所200余所(不含解放军所属研究机构); ·成立中关村国际人力资源服务联盟,包括史宾沙、罗胜咨询等猎头机构和商汤科技、寒武纪等重点企业; ·打造人才特区,改革外籍人才出入境管理制度,推行“绿卡直通车”、在华永久居留积分评估等;打造海外高层次人才中关村之家,全方位人才服务体系; ·推行高端领军人才高级工程师(教授级)评价改革试点、探索股权激励试点、支持新型产业组织和民营科技企业参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等; ·在美国硅谷、加拿大渥太华、英国剑桥等地设立国际创新中心;大唐电信、中国普天、安泰科技等在外地设立分支机构。 | ·多元要素: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中介、企业等 ·制度安排:人才评价、股权激励、自主权改革等 ·开放协同:国际合作与对外辐射引领 |
上海张江 | ·政府出台制定产业扶持、返税、落户积分等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和招商引资; ·以微软实验室、JLABS@上海、IBM创新中心、红杉数字智能孵化中心等开放式创新平台吸引高成长性企业落地; ·成立上海张江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培养人才;组建成立中国智能终端安全产业联盟,加强芯片、软件等领域产学研合作;依托大学科技园对部分尚未成长起来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孵化培育; ·与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组建联合实验室,利用访问学者、双聘制等制度创新建立合作关系(王喆、陈伟伟:《破除体制机制陈规旧章提速国家实验室建设进程———基于北京、合肥、上海、青岛四地的调研》,《科技管理研究》, 2020年第13期。); ·积极支持国际学校、公办学校国际部教育教学;打造“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等国际医疗保险结算定点单位;以建造、购置等形式集中建设以人才公寓为主体的公共租赁房。 | ·多元要素:政府、企业、高校、中介、基础设施等 ·制度安排:产学研协作、人才培养与发展、用人机制等 ·开放协同:国际合作与开放共享 |